
公司新闻
COMPANY NEWS
明启东方:从跟跑到领跑,中国替奈普酶的民族创新之路
明刻·启明:
以民族创新破局,
以中国方案济世,
中国替奈普酶
贡献全球卒中救治新方案
过去二十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6月14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缺血性脑血管病再灌注治疗创新药物与方法”入选2024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该研究成果实现了中国溶栓治疗的突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求,向彻底解决溶栓治疗难题迈出坚实的一步。
其中,王拥军教授团队主导的“TRACE系列研究”成果闪耀国际顶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带来重要突破。其核心药物替奈普酶的自主研发和成功应用,更体现中国生物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中国方案”得到国际广泛认可,这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卒中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不断增强,尤其是在影响循证实践和指南制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BMJ评价)
一、生死时速的战场, 直面中国AIS溶栓治疗困局
从1990年到2021年,全球卒中负担不断加重,2021年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1。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发生后,患者每分钟可损失约190万个神经元、140亿个神经突触,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与功能丧失2。针对AIS的救治而言,时间即生命,时间即大脑,尽快进行再灌注治疗是AIS救治的关键。同时,提高脑梗死再灌注率及静脉溶栓比例也是践行“健康中国行动”的重大举措。
二十年前,全球对于卒中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治疗手段有限,患者预后较差。在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领域,长期存在药物选择有限、给药过程繁琐、治疗时间窗狭窄等难题,广大中国患者的需求仍未满足。这些问题不仅是中国医疗技术的瓶颈,更是关乎国民生命健康的难题。
二、破局:中国创新“四箭齐发”, 终结1药时代!
从1到4的“逆袭”:
中国替奈普酶的崛起,
结束二十年困境
近年来,卒中救治的关键一环——静脉溶栓药物的研发与验证,迎来了中国智慧的重要突破。王拥军教授带领团队积极创新验证新型静脉溶栓药物在卒中领域的临床应用,包括中国自主研发的替奈普酶在内,已有三种新型溶栓药物成功通过国家审批,应用于临床。这一系列突破,使我国溶栓药物选择实现了从“1种”到“4种”的历史性飞跃。
其中,王拥军教授团队主导的TRACE-2研究比较了中国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在发病4.5h时间窗内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3。这项研究发表在The LANCET 杂志,不但为中国替奈普酶作为卒中治疗新选择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也使其成为国内卒中领域首个上市的替奈普酶,结束了第三代溶栓药物二十年无法在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的现实困境。
两项高质量荟萃分析:
替奈普酶治疗与更高的良好功能预后比例相关
为进一步验证替奈普酶的疗效与安全性,《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编写组进行的荟萃分析纳入了对比卒中发病4.5h内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有效性与安全性的5项III期临床大型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AIS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中,替奈普酶组与阿替普酶组相比,3个月时mRS评分0~1分的患者比例更高(图1),同时,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和3个月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图1.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治疗4.5 h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卒中3个月极好功能结局(mRS评分0~1分)RR4
另外一项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同样显示,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与更高的良好功能预后可能性显著相关(RR 1.05,95%CI 1.01-1.10,P=0.012),且3个月时的残疾程度更低(cOR 1.10,95%CI 1.01-1.19,P=0.034),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3个月死亡率相似5。
基于充分的循证证据,《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推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如NIHSS评分≥4分,无论年龄,在已知发病后4.5 h内可开始治疗,均应考虑使用替奈普酶或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Ⅰ类推荐,A级证据)4。
更高单链含量奠定质量标准,
TTT-AIS研究力证中国替奈普酶安全性
相较于阿替普酶,替奈普酶具有更长的半衰期、更高的纤维蛋白特异性和更强的溶栓活性,临床应用上更为方便。然而,要真正惠及中国患者,必须立足中国人群的生理特点和临床需求,中国研究者对替奈普酶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技术突破——使其单链含量高达75%,为质量标准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6,保证了中国替奈普酶的安全性优势。
为进一步探索中国替奈普酶在真实世界中的安全性和疗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董强教授、程忻教授团队牵头,发起TTT-AIS研究。研究共纳入1113例接受中国替奈普酶治疗的AIS患者和2360例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1113例接受中国替奈普酶治疗的AIS患者与1113例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进行匹配7。结果显示,两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1.8% vs. 1.98%,P=0.864)及其他安全性结局方面无显著差异;在任何颅内出血发生率方面,较阿替普酶,中国替奈普酶治疗组的发生率显著更低(2.07% vs. 4.04%,P=0.012)7。在疗效方面,较阿替普酶,中国替奈普酶治疗组90天mRS 0-1分(72.03% vs. 66.73%,P=0.012)和0-2分(80.9% vs. 74.76%,P=0.001)患者比例显著更高7。综上所述,中国替奈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性良好,不增加sICH风险,且颅内出血发生率更低7。
总而言之,作为国内首个上市的第三代静脉溶栓药物,中国替奈普酶的疗效和安全性均得到高质量研究验证。其成功研发及临床成果,不仅是我国从医药大国迈向医药强国征程中的关键一步,更标志着中国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水平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成为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循证医学突破。
三、领跑:引领卓越, 民族创新成果惠及万家
上述研究已从疗效与安全性等维度,充分验证了中国替奈普酶的治疗价值。在此坚实基础上,中国研究者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歇,持续深入挖掘中国替奈普酶的优化治疗策略与拓展应用场景,致力于破解缺血性卒中领域的关键难题,助力全民脑健康水平的提升。
从“来不及救"到“来得及救”,
TRACE-3研究首次成功拓展
静脉溶栓时间窗至24h
对AIS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传统的静脉溶栓时间窗狭窄,需要患者在4.5小时之内接受溶栓治疗,这一时间限制间接导致67%-75%的卒中患者痛失救治良机8。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拥军教授团队开创性融合前沿影像学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成功验证了将中国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时间窗拓展至24小时(TRACE-3研究)9。结果表明,距最后正常4.5-24h的大血管闭塞患者,若灌注影像显示仍有可挽救的半暗带,在不具备取栓的情况下,使用中国替奈普酶溶栓是安全,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9。NEJM同期述评称赞TRACE-3研究是AIS治疗领域激动人心的进展,具有深远的全球意义10。
桥接、反桥接治疗方案升级,
中国循证解决世界难题
在桥接取栓领域,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杨清武教授和资文杰教授团队牵头、全国共39家卒中中心参与的BRIDGE-TNK研究,其结果在2025年5月发表于NEJM,并同步于欧洲卒中组织会议(ESOC 2025)开幕式全体会议向全球发布。研究显示,在取栓术前应用中国替奈普酶可显著改善患者 90 天功能预后;此外,与对照组相比,中国替奈普酶静脉溶栓使取栓术前即获成功再通比例提高 5.2 倍,缩短从穿刺到再通时间至 55 分钟(较对照组提速 14%),并可减少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等手术操作。该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证实中国替奈普酶桥接治疗优于直接取栓,为替奈普酶在桥接的指南推荐升级提供关键研究证据11。
在反桥接治疗领域,2025年7月5日,在中国卒中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血管病会议期间,ANGEL-TNK研究重磅发布,并同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该研究是缪中荣教授团队发起的3期临床研究。研究显示,在发病4.5-24小时内的LVO且获得成功再通的中国人群中,动脉内使用中国替奈普酶治疗增加90天极好功能(mRS 0-1)恢复的比例,且安全性良好,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该研究为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策略增添了强有力的新证据,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和科研价值。
研究有终点,探索无止境。回首过去,中国替奈普酶上市后,先后获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急性缺血性卒中两大适应症,展现出广泛的适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迄今为止,已有超30万患者受益于中国替奈普酶的治疗。尤为振奋人心的是,中国替奈普酶已经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是中国目前*唯一脑梗、心梗适应症双医保的替奈普酶,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用药负担,惠及更广大患者群体。
疾病无国界,患者无国界。放眼世界,中国溶栓药物凭借占据全球产能50%以上的雄厚实力,重塑了国际静脉溶栓领域的格局,成为推动该领域进步的关键力量。依托国内积累的成功经验,一系列扎实的临床数据,中国替奈普酶正加速迈向国际舞台,“明”响全球,引领世界血管神经病学实践的改变。
*截止日期:2025年7月5日